作者:史 杨
4月23日——见到老师甚是激动
凌晨2点才躺下休息,第一次睡在帐篷里面,我迟迟不能入睡,担心会发生些什么,记忆中被余震震醒两次,早上六点多,天微微亮,我再也睡不着了,外面下雨了,糟糕的天气……没有水洗脸刷牙,感觉用矿泉水有些浪费,干脆不要洗脸了。7点多的时候舅舅给我打电话问候我,我说放心吧,我很安全。满眼都是泪水,不敢让他知道,想让他们放心。今天的任务还是呆在临时帐篷里收集信息,写简报上报县指挥部,我特别想去乡下看看去的。下午时分防灾科技学院薄景山院长带队来指挥部报到,看到老师们我太惊喜了。薄院长握住我的手,关切的询问我在芦山的生活,让我衣服多穿点,千万不要感冒了。我甚是激动,倍感亲切和幸福。
4月24日——跟老师一起收集地震资料
从昨天起陪卢滔、张宇东老师在县城收集相关资料,冒着危险去县城建局的危楼里抱出来好多公建房的资料,然后从里面筛选出需要用的,一页页翻开拍照。带着好奇心我也爬上三楼办公室,感觉楼梯晃晃悠悠,地面上好多碎砖头块,墙体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裂缝,阳台上是打翻的花盆,据说这座房子是80年代修建的,四层砖混结构,楼道上黑压压一片,没有电。在档案室里我们得一份份把拿出来的资料归好档,真的让我心惊胆战啊,还好有老师在。中午在志愿者服务站那里每人要了碗绿豆粥吃,还有咸菜,味道太好了,可以说是喝过的绿豆粥里面最好吃的,一个80后女孩(志愿者)说他们在这里就是给需要的人一口饭吃,不让他们挨饿,只是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最后和我们拍了照片,我们邀请他们的团队有空去北京玩。同是80后,他们的行动让我敬佩。下午去了芦山县人民医院调查灾情,住院部大楼是汶川地震后澳门援建的项目,几乎没有破坏,二楼填充墙和梁柱间有裂缝,在三楼我们仔细询问了一名当时在值班的医生,她告诉我们说突然间地面剧烈的摇晃,上下作用力比较明显,人感觉一阵眩晕,站立不稳,过一会儿才慢慢缓过来。楼里挤满了受伤的人,坐在长椅上挂着吊瓶,他们的目光黯淡,流露出的是无助的眼神,似乎在期盼着什么,但是又绝望了。住院部大楼与旁边的汶川地震前建的门诊部楼形成明显对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顶层用于装饰的顶板,有的悬在半空,有的七零八落的铺在地面上,墙体上多是X型裂缝,砖块局部开裂,梁的下面墙体有裂缝,梁的结构还完好,楼道上到处是掉落的墙皮和碎砖头还有铝合金板,房子里面一片狼藉,纸片和衣服、窗帘等散落在地面。
4月25日 ——又见到老师了
今天是在芦山县新城周边察看房屋受损情况及去芦山县档案馆收集相关地质资料,联系好了档案局局长,由于档案馆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地震局指挥部开证明,才能查阅并拍照,我们也只好乖乖的回去开了证明,然后再去那里。中午1点多,我们顶着太阳,在康师傅救灾服务餐车那里排队领了3盒泡面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吃,这里有不同口味的,好多我以前没有见过,这是今年以来第一次吃泡面,好香啊 ,心里好满足。下午去体育馆和芦山中学附近、芦阳镇金花社区查看房屋受损情况,空心砖普遍表现不好,房屋四面墙体多出现大大的X形裂缝,村民自建房破坏尤为严重。由于我执意要跟防灾学院的老师去天全县帮着整理资料,哈哈太开心了,刘局长同意我去天全县了,在这里第一次碰到了郭迅老师,晚上和薄院长还有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吃了顿热气腾腾的饭,大家围在一大张桌子旁边,一家人的感觉,好幸福、亲切、温暖。
4月26日——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敬佩
从天全县回到芦山县城已经是上午9点多了,我把好多雅安地区地震地质资料从危房里抢救出来拿给老师,以供参考。郭迅老师要去芦山县体育馆、平安路、先锋路查看房屋结构破坏情况,对于建筑物的结构,我是一点儿都不懂,只有顶着炎炎烈日和郭老师一起去这些地方。芦山县体育馆是汶川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外形呈鸟巢状,郭老师介绍说这是大跨空间结构或钢网架结构。在体育馆的底座处有支座移位、钢管弯曲现象,地面上有掉落的弯曲的螺栓,郭老师借着爬梯爬到网架的顶部拍照做记录,网架的顶部也有明显的钢管弯曲现象,表面还有保护膜,很佩服郭老师这种严谨敬业态度,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向老师学习。在指挥部吃了午饭后,就去先锋路和平安路去看房屋受损情况,最先到达的是最高建筑龙腾御景,高22层,里面已经没有人施工了,最底层有一条瘦狗在那里转悠,看见人来了连理都不理。黑黑的楼道没有灯光,借着微弱的电灯爬了六层,这栋房子表现比较好,只有填充墙有个别的小损坏,老师说一般高层建筑都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平安路上的老房子坏的特别厉害,有的直接倒塌,在平安路背后的城中村,一家人的木结构房子全跨下来了,围墙摇摇欲坠,房子主人说地震的时候他还在地里干农活,突然间感觉地面抖的特别凶,人没办法站稳,一下子就倒在地上了,当时他的孩子还在家里,他赶紧就向家的方向冲,眼看房子就跨了下来,后来听到孩子在里面哭,孩子的腿被木头砸伤了,已经被送到雅安市医院了。我安慰了他几句,让他注意安全,幸亏了是简易的木房子啊。下午老师说明天就要回北京了……
5月20日——心里充满感动
今天跟卢滔老师和周洋一起在龙门乡和宝盛乡搞房屋自震频率测试,当自震频率和地震波频率相同时,便会共振,破坏力度就更大,房屋破坏后自震频率会降低,而降低后这个频率主要集中在哪些波段呢,就是这次测试的主要目的, 仪器的电线尽量不要交叉,电源线和仪器的线也分开,选取了6户有代表性的二层自建房屋做了测试。郭迅老师今天亲自把房屋加固的资料打印出来交给我,让我心里很感动,突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心里一遍一遍感激老师的恩情。晚上我们回来之后又去看了一趟李叔叔,他被接到成都去治疗了,老师们又给他捐了几百块钱,就代表我们学院捐的,希望李叔叔能够早日康复。
5月23日——老师要走了
我今天是继续跟李巧燕老师还有周洋测脉动试验,郭老师去双石镇看沙土液化了,另外一组人去曹家村继续研究滑坡。下午乌木早早地完成了任务,请示了领导之后,可以先回雅安。我也想跟着老师去趟雅安,因为明天他们就要走了,很是舍不得他们,跟老师们在一起我感觉特别开心,每天都有收获,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为人处世。
5月24日——地震科考中的感动
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一起涌进小小的芦山县城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防灾科技学院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就是其中之一。4月26日,当我们一起在芦阳镇平安路考察灾情时,从姜维广场绕过去不知不觉转入南瓜巷,小路两边大部分是低矮的小屋,受地震影响,好多房子都残缺不全,在巷子的路口,一座二层小楼的楼盖跨了下来,盖住了整个房屋的门面,屋子里面一片废墟。路上看到好多天真无邪的小朋友,他们没有办法去教室上课,只能呆在家里,或者三五成群地玩儿。老人的眼里透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住了几代人的家就这样毁了,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闷热的帐篷里,在帐篷外面支口锅,凑合着做饭吃。从这个巷子里进来就是城中村,好多民房,偶尔可以看到几棵枇杷树和许多人都叫不上名字的树,上面挂着绿色的还未熟透的果实,透过阳光,格外透亮。在路上便碰到了老李,他哀求着说:“你们来看看我家的屋子吧,这次坏的特别凶,墙上裂了好多缝,我们都不敢在屋里住了。”老师问他,地震的时候在哪里?他说:“7点多的时候我就起床了,下地去干活,不一会儿就感觉地面上下抖的特别凶,持续了有几十秒,人在地里站都站不稳,我想着我小儿子还在屋头睡觉了,我就赶快跑回二楼卧室叫他起床,儿子当时吓哭了,我抱起他就往下跑,在楼梯上,脚就被砖块砸中了,我们跑到院子的时候就摇的没有那么凶了。”在跟他进一步了解中得知,老李是农村户口,家里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了,没有了土地就没有收入,只能靠蹬三轮车赚钱养家。但今年元月份县城开通了公交车,就很少有人坐三轮车了,收入更少了,每天只能挣到几十块钱,他还患有白内障,几年了都没有治,因为他觉得治病又要花钱,他儿子以后上学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呢,更何况2009年修的房子还欠好几万元贷款没有还呢,这下地震了,房子又被震坏了,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他家里的一面墙上,贴了大约一平方米的儿子在学校获得的奖状。小儿子14岁了,现在暂时被送到雅安市读书去了,大儿子到河北沧州打工。天灾人祸啊!我们只能给予老李精神上的安慰,希望他爱惜身体,把儿子培养成才。最后,老师跟老李合了影。过了几天,师哥从北京给我打电话说要老李的联系方式,他们帮着在成都联系了一家医院,这家医院正在做一个“光明行动”的义务治疗活动,希望可以帮到老李。我很高兴,老李可以不用再为了省钱而撑着了。5月17日上午,我接到了成都市军区医院眼科医生的电话 ,希望我可以联系到老李,下周一就来芦山县给老李做手术。我太高兴了,真心感谢了打电话的医生。
5月19日,老师们来芦山进行地震科考,我跟他们说了成都有医生要来的事情,下午做完工作后,老师们便一起去老李家看望他,老李一家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买来了两个西瓜,我们再三劝阻不要麻烦他们了,可老李的老婆仍双手颤抖着切西瓜,老师示意我接过刀来切,西瓜好甜啊……走的时候我们每人凑了些钱给老李留下来了,算是一点小小的心意。他们一家人再三感谢,邀请我们过年的时候来家里吃猪肉和腊肉,多么淳朴的四川人啊!5月20日,星期一,上午我们要去宝盛乡查看老百姓的房屋破坏情况,路上医生给我打电话,说请我给他们带路去老李家,我说要去乡下跟老师去科考,只能给他们说路线,到县城了直接跟老李联系。科考路上我们一直牵挂着老李的身体,下午7点多从乡下回来,没来得及喝水吃饭,就专门派了一组人赶赴老李家去看望他,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他老婆在家,说是医生接老李到成都要给他做进一步的检查,我留下了联系方式,说要是老李回来了直接告诉我一声。走的时候老师又留了一些钱给他,并祝福老李早日康复。
注:史杨,防灾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同年分配到雅安市芦山县防震减灾局工作。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她参与和见证了学院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小组及随后的芦山地震科学考察队工作,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学院教师不顾劳累、不惧险情、连续作战、全心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片断。
本文摘自《防灾科技学院报》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