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雷洁
我一直向往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最为原始的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奥妙的知识。
我的小学很是“悲剧”,教室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青砖小瓦房,动不动就被乡里主管教育的“学区”查封为危房,在墙上写上大大的“危”字,然后我们就被驱散放假回家。在他们走了之后,我们又回到危房中继续上课。危房的确可怕,每逢大雨,校长总会敲着脸盆在雨中呼喊,让我们快跑。甚至到后来,危房彻底不让用了除了我们两个五年级毕业班挤在唯一不是危房的教室,其他年级的同学只能大冬天在教室外面的空地蹲着听老师讲课。学校没有任何体育器材,以至于一次去乡里学校参加体育比赛,同学们见到双杠都不知道是什么。学校缺少老师,全校没有一个女老师,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年级、很多个班;而且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村子里识字的大伯有时也会来学校光明正大地教书,高年级学生有时也会当个临时老师去教低年级学生,我曾经就是其中一位。
当时在我家乡,上学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上学期间会随时被家长叫到田地里帮忙,有时也会因老师有事临时放假,也有学生因没交学费被劝退回家。但我们渴望上学,渴望知识,像饥饿的人渴望食物一样。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老师来支教,居然要给同学们上音乐课,我们听说了,就都跑去在窗外看。教室前后的门和窗被堵得水泄不通,同学们看得也是“垂涎欲滴”。那是我小学的第一节也是唯一一节旁听来的音乐课,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老师教的歌曲是《春天在哪里》。由于学校没有音乐课,直到小学毕业,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唱国歌,实在令人遗憾。还有一次,是我意外地从老师办公室得到了一张《小学生学习报》,如获至宝,一遍遍地看,直到报纸上的每一个字都能倒背如流。当时的我们,特别希望能够上学,能有老师,能有教室,能有课外书籍,能有除了数学、语文之外的其它课程。
支教始终是我的梦想,尤其去那些和我小时候一样落后的小学,希望能和那里的孩子一起,给他们传授知识,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高考过后,在家无事,我就和同学在村子里组织了一次暑期补习班,开启了我的支教之旅。这是我第一次被同学们簇拥着,恭敬地叫着“老师”;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授知识。上课时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心中无比感动,我决定要用实际行动承担起学生对师者的敬畏和信任。我坚持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学生;放学时,我依然会站在那里送走每一位学生。我专门跑到县城的书店,买来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学习。每天晚上,我的桌子上摆满了书,为了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我每次都会认真备课,有时因为一句话、一道题,把教参一本本地看完,然后工整地写在笔记本上。
我发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非常愉快和轻松,我们在课堂上是师生,在课下却是铁哥们级的玩伴。我的课堂是灵活和有趣的,因为我更喜欢在轻松、充满乐趣、充满新意的氛围中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知识,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有时会为他们讲述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讲述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讲述社会上的最新发展动态,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有时我们则是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纯真而活跃,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甚至会因他们的唇枪舌剑、步步逼问而为之折服。课下我会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一起打篮球,有时还会来个小比赛,来个师生同台竞技,在充满天真无邪的笑声中度过美好的每一天。犹记得我们一起看电影《暖春》,一起被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感动得流泪,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晚上,我还会到他们家里进行家访,尽量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在深入了解他们之后,我会在每次批改完他们的作业后,在他们的作业本中写一些小纸条和他们交流。
愉快的生活总是感觉过得很快,四十多天的“老师”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分别时,同学们坐在教室里鸦雀无声,看着站在讲台上的我。凝重的表情,死一般的沉寂,让我有些紧张。我鼓了鼓勇气,嘴唇刚刚张开,就看到一名学生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想要说的话也被我咽下。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走出教室,大家以为我要抛下他们走掉,他们蜂拥而出,压制的情绪终于爆发……“老师,能不能留下来?”“老师,我们还能再见面吗?”“老师……”我承认,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我们约定寒假再见。
寒假到了,他们自发来到我家,要求我再给他们上一天课,我就又和他们重温了当初的记忆。第二年的暑假,我实在按捺不住对他们的思念,借来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在家中和他们又度过了一个月的美好时光。
去年寒假,我联系上了甘肃陇西双泉乡西岔湾小学,那里是国家级的连片贫困区,自然条件和教育条件极其落后,我决定去那里开启新的支教生活。走之前,同学们为那里的孩子捐赠了四千三百余元学习生活用品,我带着同学们的爱心与祝福上路了。很不幸的是,当地条件很复杂,不适合支教,我仅仅到学校看望了孩子们,只为他们上了一天的课程。仅仅一天,却让我体会到了当地教育的落后和同学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支教,对于我来说,一直在路上,我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相信一定会坚持走下去,也会“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编辑:李辛洪)
注: 范雷洁为我系115023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本文摘自《防灾科技学院报》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