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向:建筑物失效模式与倒塌机理。
学术带头人郭迅研究员,男,1967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机理、结构抗震试验、新型减隔震技术研发、结构振动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模态分析与试验委员会常委、中国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专家咨询小组成员、黑龙江省监察厅特约监察员、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委。2003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杰出青年并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005年被评为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九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个人;2008年享受政府特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机理》1部。
二、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减隔震技术。
学术带头人姚运生研究员,男,1962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知名地震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结构抗震、结构减隔震技术研发、结构震害评估技术与地震风险预测方法等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在Science bulletin、日本国立建筑研究所IISEE公报、中国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球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震动理论基础》1部。1990年以来,负责和主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地震联合基金3项、科技部公益研究项目4项、人事部留学人才优秀类基金1项、铁道部科技发展项目2项、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2项、地震局“八五”重点研究3项、“九五”重点研究4项、“十五”重点研究1项,重大工程研究40余项,一般工程研究3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2003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5年入选湖北省第二梯队人才,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
三、研究方向:强地面运动与场地失效机理
学术带头人薄景山研究员,男,1957年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地下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撰写专著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9人,博士研究生28人。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社会服务项目,是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起草人。1997年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9项。兼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一级地震安评工程师、地震灾害高级评估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创新基地特聘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岩土工程研究所兼职教授。
学术骨干蔡晓光教授,男,1979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2008年博士毕业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2016年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8-2009赴日本建筑研究所和京都大学访学1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中国地震局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8篇,参与项目获得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